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父母必读:宝宝平安度夏防护大全
更新时间:2012-11-20 08:43:35

夏日阳光,让孩子摆脱厚厚衣服的束缚,小脚跑得更快更轻松,小手更灵活,小心灵更自由。当宝宝在户外兴奋得小脸发红奔跑尖叫的时候,在家里玩耍汗流浃背的时候,游泳池中欢笑戏水的时候,紧跟在孩子身边的妈妈们,宝宝身边有多少危险,你知道吗?

近年来统计数字表明,因意外伤害被送入医院急救的,将近70%是0~14岁的孩子,3岁以下孩子最多,而在夏天的发生率最高。还有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而且52%的意外伤害还发生在家里,但一项对1000名有0~6岁孩子的家长调查发现,33%的家长对哪些是意外伤害还不清楚;34%的常见伤害是家长知道却在繁忙或慌乱中情况下发生的。孩子的安全,在妈妈的手中,在妈妈的视野里,更在妈妈的巧安排里。

好妈妈不仅是健康达人,安全卫士,还要主动出击——给孩子安全意识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着不同的伤害,无论父母多么谨慎,孩子还是有可能遭遇危险。孩子逐渐学会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害,应对危险,本身就是成长。

安全大事1:时时刻刻防摔伤

住在四楼的3岁的贝贝,妈妈趁他睡觉下楼买盐。不巧贝贝睡醒,找不到妈妈,打开窗户(幸好有铁护栏),光着脚站在窗台上,一手抓护栏,一手伸在空中哭喊着“妈妈,找妈妈”,还不时试图往护栏外面钻,哭闹中不时摔倒在窗台上。邻居看到,从旁边窗户安慰他,有人赶紧去帮他找妈妈,等妈妈回来把孩子抱下来,他已经尝试了每个护栏之间的空隙,把将近半个身子探在外面!调查显示,跌落,在儿童意外伤害中比例最高占所有伤害的34.7%,其中坠楼危险性最大。夏天穿着少,宝宝们灵活地攀爬、跳跃,活动范围广,有时大人想象不到的空间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因此,摔伤也就成夏季的安全大防。

夏日阳光,让孩子摆脱厚厚衣服的束缚,小脚跑得更快更轻松,小手更灵活,小心灵更自由。当宝宝在户外兴奋得小脸发红奔跑尖叫的时候,在家里玩耍汗流浃背的时候,游泳池中欢笑戏水的时候,紧跟在孩子身边的妈妈们,宝宝身边有多少危险,你知道吗?

近年来统计数字表明,因意外伤害被送入医院急救的,将近70%是0~14岁的孩子,3岁以下孩子最多,而在夏天的发生率最高。还有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0~14岁儿童的首位死亡原因,而且52%的意外伤害还发生在家里,但一项对1000名有0~6岁孩子的家长调查发现,33%的家长对哪些是意外伤害还不清楚;34%的常见伤害是家长知道却在繁忙或慌乱中情况下发生的。孩子的安全,在妈妈的手中,在妈妈的视野里,更在妈妈的巧安排里。

好妈妈不仅是健康达人,安全卫士,还要主动出击——给孩子安全意识教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着不同的伤害,无论父母多么谨慎,孩子还是有可能遭遇危险。孩子逐渐学会如何预防和避免伤害,应对危险,本身就是成长。

安全大事1:时时刻刻防摔伤

住在四楼的3岁的贝贝,妈妈趁他睡觉下楼买盐。不巧贝贝睡醒,找不到妈妈,打开窗户(幸好有铁护栏),光着脚站在窗台上,一手抓护栏,一手伸在空中哭喊着“妈妈,找妈妈”,还不时试图往护栏外面钻,哭闹中不时摔倒在窗台上。邻居看到,从旁边窗户安慰他,有人赶紧去帮他找妈妈,等妈妈回来把孩子抱下来,他已经尝试了每个护栏之间的空隙,把将近半个身子探在外面!调查显示,跌落,在儿童意外伤害中比例最高占所有伤害的34.7%,其中坠楼危险性最大。夏天穿着少,宝宝们灵活地攀爬、跳跃,活动范围广,有时大人想象不到的空间也成了他们的乐园,因此,摔伤也就成夏季的安全大防。

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窗户边不要放孩子可攀爬的桌子、凳子等家具;窗户保持关闭或只开一定的宽度;窗户下半最好是封闭的,确保宝宝不会爬出去;楼层高的住户最好安装护栏,而且间距不能太大;不能使用尖锐末端的铁艺半护栏。当地上有水时,马上擦干,或等晾干再离开,以免孩子奔跑时滑到。

不要让孩子独自在床上、桌上蹦跳,爬行。尤其不能在没有看护的情况下边玩边喝水、玩尖锐物品(如:笔、飞镖等),否则在摔下同时会加重损伤。

除了刚会爬行和走路的宝宝,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活动范围大,也容易发生意外伤害,选择各项活动时要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例如轮滑时要戴上头盔、护腕、护膝等,教孩子不在玩耍时尝试危险动作。

安全大事2:远离热水防烫伤

刚满2岁的娜娜是个小探险家,什么都好奇。妈妈带她出来玩,蹦跳着走出院门。门卫用手绢垫着把热茶放到门口的小桌上。娜娜看到垂在桌角彩色的手绢,还没等妈妈明白她想干什么,她已经一个箭步冲上去把手绢拉下来。一杯热茶,全部洒在她身上。

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不要在孩子的活动范围(注意地上、桌上等能触摸到的地方)放置热水瓶,热水壶,热水杯。暂时放置也不行,不能有侥幸心理。

万一烫伤

首先要立即冷却烫伤的部位,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10~30分钟,或用冷水浸泡,直到没有痛感为止,然后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切忌凭借经验为孩子搓揉烫伤部位,以免造成表皮脱落进一步损害。土法止疼,如搽盐、肥皂、酱油、牙膏等不仅给治疗带来不便,还有造成感染的危险。

需注意的是,烫伤严重时,不要给宝宝喝水,以免引起肺水肿或组织水肿等并发症,可饮用一些含盐的饮料或盐开水等。1

安全大事3:多重保护防晒伤

小胳膊小腿如藕节般的宝宝皮肤薄而娇嫩,皮肤产生黑色素的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医学研究显示,如果成人与儿童在户外晒同样长时间的太阳,儿童晒伤的概率较成人高。在儿童时期经常过度暴晒,成年后罹患皮肤癌的概率也比较高。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夏天的太阳毒辣辣的,小宝宝要进行“日光浴”,要选择好时间:最好选择在阳光不强烈的时段,如上午8~10点,下午4~5点,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不要直接在太阳底下暴晒,可在树荫下、走廊上接受散射或反射日光的作用。戴上宽边的遮阳帽,避免太阳直射孩子的头部和眼睛。

外出旅游,特别是去海边游泳,一顶宽边的太阳帽、透气吸汗俱佳的轻薄的长袖衫和长裤,是防晒的基本装备。澳大利亚要求孩子游泳时都要穿连体泳衣,就是为了防晒伤。为孩子选防晒霜,一要选儿童专用的防晒霜,其专为孩子设计的防晒成分比较单纯,功能也比较单一;二要注意是否为物理防晒,物理防晒的成分是氧化锌、二氧化钛等,不含化学遮光剂,如苯酮类、肉桂酸类等;三要了解防晒霜的用法,应在外出前15~30分钟涂用。防晒霜遇水易失效,所以游泳或出汗多时要反复涂抹。教会孩子“影子规则”,即当影子长度短于身高时,必须回到室内或躲在阴凉的地方。

安全大事4:小心谨慎防溺水

在中国,溺水死亡占意外死亡原因的57%,2~14岁溺水死亡的案例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溺水高发期一般是从5月到9月。游泳安全,妈妈一定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如果孩子吃得太饱、太饿或过度疲劳时,不要下水游泳;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眼疾不宜游泳,感冒、生病、身体不适或虚弱不宜游泳;

不要在非正式的游泳区下水,特别是护城河及野外;游泳前,应先在孩子四肢撩些水,慢慢入水,以适应水温;在游泳池中,家长要注意游泳池的出水入水口位置,在附近保护孩子。孩子在入水口附近游泳,进水时容易呛水;出水口容易形成漩涡,造成腿脚损伤甚至被吸住不能自拔。

当孩子在水池、温水池、澡盆和水桶附近时,家长们应时刻注意看管,当孩子在船上、在海边或参加水上运动时,坚持让孩子穿上高质量的浮身物;在水中不要吃东西,因为可能被呛噎。

安全大事5:瞻前顾后防中暑

夏天外出旅游,户外活动机会多,发生中暑的危险也会上升。尤其如果孩子习惯了空调环境,会大大降低了对热的耐受能力。

这样保护我们的孩子

瞻前:妈妈应注意收听高温预报。在高温天气尤其是每天的11点~14点之间,尽量少带孩子外出。如果外出,要让孩子喝足够的水。顾后:小孩还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妈妈要注意观察。高温酷暑时,如果孩子显得精神差,脸色苍白,烦躁,口渴,要多加警惕。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立即将其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或者空调房间,让孩子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冷毛巾敷头部,喝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如果情况还得不到缓解,孩子面色苍白、呼吸加快、抽筋或体温过高而不出汗等症状,应立即送往医院。

安全大事6:注意细节防中毒

可能很多妈妈还不知道,停车时长时间使用汽车空调可能引起轻微的一氧化碳中毒。夏季天气闷热,汽车内空间狭小,密不透风,车辆停驶状态下如果长时间开空调,发动机运转所产生的一氧化碳聚积在车内,加上车里人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时间一长便可能中毒。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舒适一些,办事时把孩子留在车里,或停车纳凉,或在车上睡觉,这样都不安全。

12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