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婴幼儿辅食汞超标"怎么回事
更新时间:2013-07-25 15:10:30

近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发现部分婴幼儿罐装食品汞含量超标,主要是以旗鱼、金枪鱼为原料的鱼泥、鱼酥等产品。形态分析证实,这些汞主要以甲基汞形式存在。甲基汞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产品中?会不会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1.甲基汞从哪来的?

汞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重金属,它也可以通过工业生产或含汞农药的使用而排放到空气和水体。这些汞主要是无机汞,最终会沉降、汇聚到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底泥中(也就是淤泥)。在那里,无机汞被微生物转化为甲基汞重新释放回水体。

2.水产品中有多少甲基汞?

甲基汞主要形成于水体环境,几乎所有水产品都或多或少含有甲基汞。甲基汞是一种具有典型“生物富集作用”的物质,也就是随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甲基汞越来越多的向大型动物体内聚集。

水产品含有多少甲基汞还与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时间等因素有关。比如海洋水生动物甲基汞总体水平高于湖泊,而湖泊高于河流,水生动物生长时间越长积累的甲基汞越多。大型海生肉食性鱼类处于食物链顶层,生长周期也较长,因此甲基汞含量也较高。鲨鱼、旗鱼、鲭鱼、方头鱼是最典型的甲基汞含量高的鱼类。德国的一项研究发现,鲨鱼体内的甲基汞可以高达4毫克每公斤。

3.吃进去的汞如何排出?

汞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大部分通过食物摄入。食物中的汞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导致,以无机汞为主,但水产品中有机汞(主要是甲基汞)较多。

我们对无机汞的吸收率不足10%,大部分可以从粪便排出。但有机汞的吸收率较高,其中甲基汞可达到90%以上。吸收进人体的汞可以通过尿、粪和头发排出体外,但排出的速度较慢,70天大约可以排出一半。

4.国际上对汞如何管理?

国际上对汞的限量管理主要集中在水产品,有的制定了总汞限量,有的制定了甲基汞限量。例如国际标准中鱼的甲基汞限量为0.5毫克每公斤,而肉食性鱼类为1毫克每公斤,这与我国的标准(GB2762-2012)一致。尚未见其他国家对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中的汞进行限量管理。我们的标准到底是否合理,需要有科学证据来证实。但既然是标准,就应该严格执行,且大多数产品通过良好的原料控制、过程管理,是可以做到的。

5.汞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

无机汞主要产生肾脏损害,有机汞(主要是甲基汞)具有神经毒性,可能影响智力发育。通过膳食长期摄入汞可能会引起慢性损害,但这与摄入量密切相关。

水产品中的甲基汞曾在日本引起著名的“水俣病”,当地居民长期食用的海产品的汞含量高达每公斤几十毫克。本次超标产品的平均含量水平仅为0.03毫克每公斤,距离产生健康危害还有较大的距离,这与相关监管部门发布的结论是一致的。但为了避免消费者暴露于不必要的风险,依法对这些产品采取下架等措施是毫无争议的。

6.对消费者有什么建议?

如果您的宝宝正在食用已公告召回的食品,请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与相关企业售后部门联系,或者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投诉。婴幼儿辅食可以帮助孩子向普通饮食过渡,但这一阶段仍应以母乳或配方食品为主要营养来源。

普通消费者要增加食物多样性,不偏食。通过平衡膳食,降低汞的总体摄入水平。其次,鱼类及其产品宜品种搭配、适量食用,尤其是海生大型肉食性鱼类。

儿童以及准备怀孕、孕期中或正在哺乳的女性应当避免食用鲨鱼、旗鱼等甲基汞含量高的鱼类产品。控制其他大型肉食性鱼类的摄入量,平均每周不超过300克为宜。如果觉得某一周吃多了,下一周少吃或不吃即可。

7.对食品业界的建议

食品业界需要加强原料的控制,尤其是大型海生肉食性鱼类,从源头上降低甲基汞污染水平。

(本文作者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交流部副研究员,博士)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