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胆怯影响孩子成长 妙招帮你克服
更新时间:2013-08-02 14:01:53

孩子生长在这个社会,就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其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但是,有些孩子胆怯、退缩,做什么事都不能独立地完成,让人担心。这一类孩子的气质类型属于典型的抑郁质,胆小、善感、比较孤僻、心很细。只有详细地分析、了解孩子的胆怯原因,再针对性地进行教导,才可以真正帮助到他们。

导致孩子胆怯心理的原因

胆怯是一种消极心理,它使孩子不敢勇往直前,做事畏手畏脚,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第一:孩子自主性没有得到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8个月~3岁之间,是实现自主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学会了走路、说话,生活范围更加扩大,表现出心理的能动性,如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并产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现得顽皮、不听话,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不认识这一特点,总是不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劳,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

第二:家长过度批评使孩子自尊心受挫

家长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胆怯。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一些生理上的毛病或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不从爱护的角度去关心和帮助孩子,而采取责备和取笑的方法,也会挫伤其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胆怯的心理。

第三: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锻炼

有些孩子成长的范围较小,从小很少与人来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拜访亲朋好友的机会,长久下来,孩子变得不知如何与人来往,怕见陌生人,怕在大家面前讲话。

第四:家长的不当教育方式所致

有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做某些事,就用狼啊、鬼啊等来吓唬孩子,使其受到惊吓,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阴影,致使孩子变得胆怯。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心理

胆怯心理妨碍了孩子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使孩子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对其成长十分不利。要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就要根据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一、给孩子一些自主性的机会

对孩子自主性的需要,既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为了发挥教育的作用,对孩子的行为,应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并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但要对孩子不能做的事情加以控制和限制,以免发生意外。不要因为怕孩子做不好而事事包办,处处代劳,就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二、扩大孩子的交往圈子

尽量为孩子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充分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乐趣。父母要了解孩子与同伴的相处状况,在带孩子外出或去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设法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最好不要在公共场所和陌生人面前指责孩子的不当行为,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向客人解释孩子的胆怯行为。

三、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因为胆怯的孩子生活空间相对较小,这使他们的精力相对集中,观察事物仔细认真,做事情相对有耐心,喜欢作一些深入思考,而且往往感情细腻。这样,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气质中这一积极的方面,帮助且鼓励他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一技之长,例如:书法、下棋、演奏等等。一有机会,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达到锻炼胆量的目的。

四、在教育上不可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表现的时候,家长不要强迫他,因为这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使胆怯升级。

五、要及时赞扬孩子的良好行为

胆怯型的孩子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家长对于孩子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的任何进步,都应该给予及时地赞扬和鼓励,这样会给孩子增加前进的动力。

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要持之以恒,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些缺点就对其丧失信心,尤其是内向、胆怯型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微笑,相信孩子不会让家长失望的。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