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帮宝贝练胆,这些误区不要进
更新时间:2013-08-02 14:07:07

胆小不是基因在作怪

虽然许多数据表明,通常女性比男性的胆子小。但研究也同时证明,胆小并非天生如此。

很多时候,女性胆小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不少妈妈的胆小是被家人允许和“鼓励”的。当妈妈毫无顾虑地表现出胆小,就会被孩子们敏感地捕捉到,并且进行学习和模仿,就会转变成为他们行为倾向的一部分。因此,父母要树立勇敢大方的好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焦虑、恐惧的情绪。有些父母也许并不知道,孩子胆小的性格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了父母行为态度的感染而形成的。

分段阅读请点击: 哪些举动让宝贝变胆小? 6招方法练练“胆”

哪些举动让宝贝变胆小?

●父母的过度保护

担心孩子磕着、摔着,总是会把孩子带在身边,寸步不离。觉得孩子无法独立处理事情,就干脆一手包办,使孩子从小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

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于被父母安排,对新事物没有好奇心,同时也体验不到新事物带来的生活经验。当孩子需要独自去面对新事物时,就只好用胆小、畏缩来表示内心的恐慌。

●不恰当的暗示

父母习惯把自己觉得可怕的东西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灌输给孩子不良的暗示,比如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晚上,父母惊慌失措地抱着孩子,嘴里说着“别怕、别怕”;在找到迷失方向的孩子后,父母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痛哭流涕……这都会让孩子从父母惊恐的行为中体会到刚刚面临事情的可怕,导致他日后对某些事和物产生莫名的恐慌感。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很多父母都会告诫孩子的话,看见自己的孩子在和陌生的孩子或者成人接触的时候,父母总会十分警觉,挡在孩子的前面,做孩子的“代言人”。由于没有适宜的交往方式,加上对陌生人和群体的不适应,渐渐地,孩子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技巧和观察能力,就会怯生,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性格也变得胆小怯懦。

●吓唬孩子

为了让孩子听话,有的父母常会用吓唬的办法让孩子听话,例如“你要是再不乖,大灰狼、大老虎就要来吃掉你”、“别闹了,再闹就叫警察叔叔来抓你。”这些恐吓的话语都会给孩子留下错误的概念,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可怕的阴影。

●心情急切

有的父母性情急躁,不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强行让孩子面对新事物、新环境,强迫孩子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当面说孩子胆小怕羞,结果反而加重孩子的内心体验,欲速则不达,孩子更加紧张焦虑。

●生气嘲笑

“这有什么可怕的?真是个胆小鬼!”这话足以让已经产生害怕情绪的孩子,更加不敢释放自己的恐惧,压抑反而使自己的情绪受到更大伤害。

6招方法练练“胆”

1.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很多胆小怕羞的孩子都是出门较少,不常见生人、不常与小朋友玩耍,而大胆大方的孩子一般都是接触外界机会多,见多识广。所以,不要让孩子总是呆在屋里不出门,出门之后不要过度保护,要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众人面前敢于表达自己,这是纠正孩子胆小害怕的最好方法。

2.通过提高认知克服胆怯心理

3岁以上的孩子想象力,如果听了、看了较多吓人的故事,会因为产生联想而害怕,尤其是3~4岁的小朋友容易把想象的事物与真实的事物混淆在一起,父母要经常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孩子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假的不用怕,通过提高认知的办法克服恐惧心理。

3.有选择地引导孩子观看影视作品

即使是儿童影视作品,也偶尔会出现一些厮杀、爆炸、血腥等恐怖场面,如经常在黑夜出现的蒙面人、妖魔鬼怪等,都会给孩子造成“黑夜有魔鬼”、“黑暗很可怕”的错误暗示,有的孩子因此害怕黑夜,不敢一个人呆着。因此,要有选择地引导孩子收看影视作品,不要让孩子看恐怖片。

4.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消除畏惧

4岁以上的孩子自尊心增强了,有些害怕来源于因经验和技能不足导致的失败,所以,父母既不能跟孩子一样在意得失成败,又不能让孩子感觉父母太不在意自己的失败体验。可以鼓励孩子倾诉,把关注点放在事件发生的情境上,而不是责怪孩子的害羞行为上,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来,从中了解孩子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然后指导孩子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孩子的能力提高了,对一个具体事物的畏惧也就随之消失了。

5.不要让孩子太依赖成人

众所周知,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依赖成人,结果不但懒于动手,还懒于面对困难与挑战,成为造成孩子胆小畏惧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要放手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遇到难题也未必完全帮助孩子解决,给孩子留出一定的适应空间和锻炼能力;千万不要总是迁就孩子,否则孩子的年龄长大了、个子长高了,但心理承受能力却仍然很弱小。

6.对害羞的孩子要特别有耐心

害羞具有一定的天性,有的孩子总是比别的孩子更害羞胆小些,不是父母能“扳过来”的,尽可能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克服胆怯,不要急着要求孩子采取行动克服胆怯。在希望孩子有明显改善之前,先给他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休整时间。

------------------------------------------------------------------------------------

*本站所有早教知识仅供早教需求的妈妈参考、学习之用。部分来源早教机构专家原创文章,少量作品属爱早教会员家长、各早教中心推荐、转载上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属实后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联系方式:help#iyumiao.com(请将#号换成@)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