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婴儿湿疹 家庭护理六部曲
更新时间:2011-01-29 23:39:52

家长对婴儿湿疹不必过度紧张,除了及早请医生诊治外,要学会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帮助患儿度过这段非常期。小编推荐:宝宝生病"苗头"慧眼早发现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俗称“奶癣”,属于变态反应性(或称为过敏性)疾病,是发生在婴儿面颊、额、颈、胸等部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急性期患处奇痒,呈红血疹,很快变成小水疱,破溃后流水结痂,渗出后红肿逐渐减轻。进入非急性期则以丘疹为主,由于又痒又痛,宝宝常哭闹不安,甚至影响喂养和睡眠。一般情况下,到2岁以后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儿童期,常常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对婴儿湿疹不必过度紧张,除了及早请医生诊治外,要学会如何进行家庭护理,帮助患儿度过这段非常期。第1步:祛除过敏因素对于婴儿来说,最常引起过敏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大豆、麦子、海鲜和带籽水果。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不太容易避免的是牛奶。从这个意义上讲,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特别是出生后头4~6个月,可以延缓婴儿接触牛奶蛋白时间。再者,出生后满4~6个月再开始添加辅食,添加辅食最好从婴儿营养米粉开始。如果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存在湿疹问题,乳母应当尽量减少或停止进食牛奶以及相应食品。减少对孩子皮肤的刺激,是预防或治疗皮肤湿疹的很好办法。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不用碱性肥皂洗皮肤,不用香水,不用过烫的水洗患处,洗澡不宜过频。乳母应忌食鱼虾、辛辣等食品。避免毛织品、丝织品、人造纤维、胶布等直接与患儿接触。要给患儿勤换洗衣服,所穿的衣服不可太紧太厚;注意不要让日光直接照射在患有湿疹的皮肤上,按医生要求涂抹外用药,以防加重病情。第2步:消除局部感染由于湿疹会导致局部皮肤干燥或脱屑,这样粗燥的皮肤上很容易寄生细菌或霉菌。细菌或霉菌感染又会使湿疹加重,所以局部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菌,如果局部皮肤红肿,并明显增厚,可能是霉菌感染。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针对性的外用药膏涂抹。第3步:抵抗炎症反应患有湿疹婴幼儿的皮肤改变是因为过敏或其他因素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所以应使用抗炎症的药物。真正能够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只有激素。倍他米松、氢化可的松、莫米他松、去炎松等是常用的皮肤局部使用的外用激素的药膏或霜剂。根据湿疹的程度选择不同浓度的含激素药物,常见的浓度为 0.1%、0.5%和1%。抗感染和抗炎症的药物应该同步应用,可以选择混合制剂。第4步:减轻痒感减轻痒痛可以避免孩子对湿疹局部皮肤的抓伤。抓伤容易破坏皮肤完整性,既导致湿疹加重,又可增加局部感染的机会。减轻痒痛的药物可以局部应用也可口服使用。口服药物的效果比较明显,最常使用的是抗组织胺药物,例如:苯海拉明、开瑞坦、仙特明等。这些药物都有糖浆制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剂量。第5步:缓解皮肤干燥防治皮肤干燥是控制湿疹发展的最好方法。洗澡与预防皮肤干燥十分矛盾。洗澡过多容易刺激皮肤干燥,但不洗澡又不容易保持皮肤清洁。所以,每日只用温水快速清洗皮肤,可以洗去皮肤上附着的病菌,还不至于造成皮肤表面油脂的丢失。对于患湿疹的婴幼儿,尽可能不用浴液等皮肤清洗剂,同时可选择合适的润滑剂,建议洗澡后3分钟之内使用。湿疹属于全身性、慢性疾病。尽可能排除引起湿疹的原因,合理使用抗感染和抗炎药物,全力以赴止痒和保湿。只有采取综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方案,才能减轻孩子的病痛。第6步:注意饮食管理不要将宝宝喂得过饱,给宝宝添加辅食时,可先少量添加,逐渐增多,这样可以减轻某种食品引起的过敏。注意食物搭配,绿叶蔬菜中含很多维生素,而且还含有钙和镁,这些食物能降低患儿皮肤敏感性。尽量避免进食、吸入和接触各种易致敏的物质,乳母应忌食海鲜等易致敏的食物。母乳喂养是预防婴儿湿疹的有效方法。人工喂养时,牛奶煮沸时间应稍长,使其蛋白变性,减低致敏性。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