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宝宝拒绝龋齿,从饮食做起
更新时间:2013-07-19 15:30:49

摘要: 宝宝拒绝龋齿,从饮食做起, 据某城市统计表明:5岁以下儿童乳牙龋齿发病率高达85%以上。细心的你也许早已发现身边宝宝患龋齿的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很多妈妈疑惑:平时很注意宝宝的牙齿卫生、也坚持补钙,可为什么还长龋齿呢..

据某城市统计表明:5岁以下儿童乳牙龋齿发病率高达85%以上。细心的你也许早已发现身边宝宝患龋齿的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很多妈妈疑惑:平时很注意宝宝的牙齿卫生、也坚持补钙,可为什么还长龋齿呢?

医学专家指出,防蛀牙要从婴幼儿出牙期开始,许多年轻的父母常忽略这个问题,认为婴儿要到6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牙,而且长出的乳齿日后会脱落,换成恒齿,因此防蛀牙对婴幼儿来说并不重要。 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婴儿时期牙周的发育对日后恒齿的成长非常重要。

宝宝患龋齿的原因:

过量食用蔗糖

幼儿出牙阶段常吃含蔗糖的食物,是造成日后蛀牙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临床营养报指出,侵蚀牙齿的蛀牙菌最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长繁殖。碳水化合物发酵后,会在口腔内形成一个酸性环境,给予蛀牙菌繁殖机会,而在各种碳水化物中,蔗糖最容易被口腔中的蛀牙菌利用。

不良喂养方式

长期夜间使用奶瓶喂养婴儿的不当喂养方式,易造成小宝宝牙齿前面的几颗牙齿从根部开始变黑,俗称“奶瓶龋”。因奶瓶常贴附于牙面上,奶瓶中的饮品含糖量较高,易产酸使乳牙脱钙而龋坏。所以给出牙期的宝宝饮用含蔗糖的奶粉,就等于每天把他的小牙放在蔗糖中洗浸数次,不单会损害乳齿,连日后长出的恒齿,亦会受到感染,继发蛀牙及其他牙齿问题。

妈妈爸爸坏习惯

有的妈妈自己吃口饭又喂宝宝吃一口;或怕牛奶太烫,喂奶前先吮一下奶嘴;每天上下班都会好好亲一下宝宝……专家指出,这些生活细节很可能会让宝宝染上蛀牙。刚出生的婴幼儿,口中是没有变形链球菌的。成人则不同,即使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嘴中也含有这种链球菌。这种细菌在婴幼儿口腔繁殖得越早,宝宝患龋齿的程度就越严重。

澳优科学哺育指导中心提示

科学哺育,小处预防

1.避免过多摄入蔗糖。

2.爸爸妈妈不要亲吻孩子,避免用嘴接触宝宝的奶嘴、勺子和食物。

3.宝宝出生不久,在喝完母乳或牛奶之后,即用沾温开水的湿纱布或棉签轻轻擦试口腔,使宝宝出生后就养成清洁口腔的感觉和习惯。

4.别让宝宝含着奶瓶睡觉。

5.两岁以后要让宝宝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6.由于乳牙龋齿会影响恒牙的发育,因此要及早就医。

7.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的宝宝,龋齿发病率几乎比奶瓶喂养的宝宝低近一半,因此母乳喂养可预防龋齿。如果要使用配方奶粉喂养宝宝,尽量选择不含蔗糖的配方。

香精/香料、蔗糖、麦芽糊精的危害

美国儿童科学年报研究表明,宝宝过量摄入香精/香料、蔗糖、麦芽糊精,会造成偏食、蛀牙和抑制消化吸收,影响身体健康和发育;过量摄入食用香精/香料会加重肾的负担,有损脏器的发育。宝宝吃了含香精/香料的奶粉后易形成依赖性,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食。蔗糖是各种碳水化合物中最易引起蛀牙的一种。要防止婴幼儿乳牙发生龋病,就要注意控制蔗糖的摄入。10个月的婴儿就有可能发生龋洞,婴幼儿在出牙期若过量摄入蔗糖,不但会损害乳牙,日后长出的恒齿也会受影响,同时易导致婴幼儿肥胖。麦芽糊精是一种廉价的碳水化合物,它只是一种降低成本的原料,会抑制婴幼儿的消化吸收。

市面上的奶粉不下十数种,各位年轻的父母如果要为出牙期的宝宝选择奶粉,不含蔗糖的应是首选。澳优奶粉来自澳洲,不含母乳中不没有的香精香料、蔗糖及麦芽糊精。

想了解更多关于科学哺育方面知识,请进入澳优科学哺育指导中心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