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孩子说话多,父母巧解决
更新时间:2013-08-02 13:55:35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伶牙俐齿、语言表达能力强,都怕自己孩子沉默寡言或是口齿不清,可一旦孩子说话很多时父母又开始嫌孩子太吵,不知道“适可而止”。

4、5岁时期,孩子话特多

实际上,孩子四五岁时话多跟他的语言发育规律有关,4岁以后正是他语言能力快速增长时期,他会问个没完,说个没完。因为他要不断地通过说话来练习语言表达力、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者以不断的提问来了解他感兴趣的东西,故而对于成人来说他好像叽叽喳喳,话说个没完。

此外,孩子说话多也有其它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个性,属于开朗、好说,就会影响到孩子;或者社会环境,比如周围逗弄的人很多,他的语言能力就强,像独生子或受重视的孩子,爱说话的倾向就强一些;也有一些孩子好表现,便通过说话表现出来。应该说,喜欢说话、爱说话的孩子往往都是外向、活泼、开朗、敢于表达自己想法、与人沟通能力强的孩子,这一点上做父母的应当明白。

孩子说话惹人嫌怎么办?

当孩子说话惹人厌时,问题往往不是在于孩子的话多,而是由于他说话的时机不对、说话态度不佳、说话对象不当,或者说话的内容不合时宜。也就是说,作为孩子他无法判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这些缺点在幼儿时期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当他渐渐长大进入团体之后这些缺点也许就会影响他的发展,比如在一个集体中大家会因为他太唠叨而不愿意接近他,尤其是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对此,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育孩子:

(1)谈话态度。由于教养方法的失误,孩子在说话时极有可能使用的是一种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或自我中心的态度,对于听者来说肯定感到别扭从而导致我就不想听你的,心里厌恶,进而会认为,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多废话!这就需要改进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给他一种“我是中心,别人都得围着我转”的感觉,因为这对他以后的发展没有好处。

(2)说话内容。孩子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说话,但这种作法有时就跟团体的谈话格格不入或者风马牛不相及,这样他就可能被人认为不合时宜、多嘴。父母应教育孩子多听听别人的谈话内容,知道的你可以等别人说完了再说,不知道的就不要转开话题,因为这样会影响别人说话的感受。教你的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他应该明白这些道理的。

(3)说话时机。对于人这个群体社会来说,谈话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一种形式。孩子也需要交流,但却往往把握不了应当说话的时机。比如,别人还没有说完他就赶紧插嘴;或者老师在课堂上大讲,而他在课堂下与小朋友小讲;让大家各讲一句话时,他却在那儿像领导做报告等都是时机选择不对。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说话时应尊重别人,不打断、不接话、不小声评论,应该把别人的话认真听完。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被别人尊重。

(4)说话对象。有些孩子在选择谈话对象时可能失误,比如你把幼儿园里的细小事情讲给父母以外的人听,或者你对一个情绪悲伤的人谈你的幼稚的笑话等等。对此,父母应教育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说话被容纳的范围,比如孩子就应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说话等。

(5)说话风格。如果一个孩子说话太口罗嗦,重复来重复去,也会让人觉得这个孩子话很多。对此,父母应使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说话精炼、扼要,如听完一个故事让他用一句话来总结大意,或者用三句话描述幼儿园一天的主要活动等。

除了从以上几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之外,应该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关心周围的事物,让他不只用嘴,同时也用心、用脑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当他问到一些问题时,做父母的可反问他:“那你说为什么呢?”他就会歪着头去思考了。总之,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开口、什么时候说什么这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太平洋亲子网)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