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女性产后如何消化预防抑郁症
更新时间:2011-01-02 14:28:20

不少女性在产后会发生情绪不稳的现象,有轻微的难过和沮丧、精神无法集中、食欲差,甚至睡不着觉的状况。中国性健康网 sex health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体内雌激素和黄体素在产后明显下降,短期内急剧变化引起了沮丧,就像月经来潮前情绪改变一样。另外,产后身心失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若能认识并及早发现产后忧郁症,从心理上多安慰产妇,并从生活上给予真诚关怀,可很快消除;反之,若不能认识,对产妇漠不关心,甚至埋怨(生下的是女孩),即可使忧郁症加重,发展为精神病。因此,本期豆豆妈(亲子特邀资深妈妈)带你正确了解产后抑郁,让抑郁不再来!

产后3大心理变化

产后新妈妈心理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种:

1.产后郁闷:其发生几率约50%~70%,在产后3~6天发生,其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失眠、暗自哭泣、郁闷、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持续时间约为一周左右。此时,只要丈夫和家人多关心,大约一周左右就可以好了。

2.有些产妇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郁郁寡欢、食欲不振、无精打采,甚至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流泪或对前途感觉毫无希望,更有甚者会有罪恶感产生、失去生存欲望,这就是比较严重的产后忧郁症了。

3.产后精神病:约有0.14%~0.26%的忧郁症产妇,会出现沮丧的心情、幻觉、妄想、自杀或杀婴的精神病症状,此时产妇已经严重患有“产后精神病”。其中有些产妇在未怀孕前,本身早已有精神病的征兆,只是没注意到而已,出现这种病症应立即到医院精神病科进行治疗。

5种因素影响心理变化

1.角色的转换

产前自己是大家注目的主角,而产后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宝宝身上,似乎主角的地位被取代,失落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2.身材恢复与否

担心自己的身材不能恢复,因而对于当初怀孕有点后悔,甚至心中充满焦虑和悔恨。

3.深怕难以担当母亲的角色

初为人母的产妇,常常为了照顾宝宝,弄得自己手忙脚乱的,无法好好地照顾宝宝,最后因为身心俱疲而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母亲的角色。

4.宝宝的性别和期望有落差

传统观念一向重男轻女,现在尤其是在农村,还是有一些产妇因为生女孩儿自怨自艾。

5.生产方式未如预期

有些产妇原本想自然生产,却因为生产过程不顺而剖腹产,所以会感到很失望,加上手术后伤口疼痛的困扰,而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如果新生儿情况不佳,也会让产妇因担心宝宝的安危而忧心不已。

忧郁症的高危险群

产后忧郁症常常发于下列人群:

未满20周岁的产妇。

未婚的单亲妈妈。

收入少、经济状况差、居住条件差的产妇。

产妇本人出身于单亲家庭。

产妇本人在童年时期,因父母照顾不周而一直缺乏安全感。

产妇在怀孕期间,同丈夫关系不好或缺乏家人的关心。

产妇教育程度不高。

孕前或怀孕期间,常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可以深谈或依赖的家人或朋友很少。

怀孕或产后期间生活压力太大。

预防产后忧郁症的措施

主要有:①产妇本身。要保持心情舒畅,多读优生优育和有利于心身健康的书刊,多听悦耳、轻松的音乐;不看不听可使心情不快的书刊和音响。对自身的心理变化要有意识地去控制,加强自我调养,切不可听之任之发展忧郁、愁闷。

②要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都要尊重和关心产妇,对产妇心理变化要多安抚,生活上多照顾;特别是丈夫的体贴、关爱,对预防产后忧郁症极其重要。切忌只顾孩子,把产妇晾在一边无人过问。

产妇需要家人的关怀和支持

对于“产后忧郁症”而言,产妇若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认同宝宝、对母亲的角色能得心应手,就能在大约1个月的时间里恢复。如果丈夫和家人多给予关怀和支持,长辈们多传授一些育儿经验或者动手帮忙照顾宝宝,让产妇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再加上能够喂食母乳增进亲子感情,丈夫陪同做产后运动恢复身材,相信产后忧郁症恢复得会更快。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