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妊娠期母体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更新时间:2011-01-04 09:28:12

心血管系统的改变

妊娠期,女性循环系统有较大的调整,以适应妊娠母体变化的需要,同时也保证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一、血液的变化

妊娠期母体血容量从妊娠第6周开始增加,在第32-34周最高,此后血容量增加速度变慢,并持续到妊娠足月。总血容量在妊娠期平均增加30-45%,即约增加1-1.51L,这称为妊娠期高血容量。妊娠期血容量的增加,是指血浆及红细胞的量均增加,血浆量约增加40-50%,而红细胞增加约为18-30%,形成血液稀释,出现妊娠期生理性贫血。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为适应红细胞的增加、胎儿生长以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孕妇体内需铁量增加,为避免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

白细胞从妊娠7-8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0周达高峰,孕晚期白细胞增加至(10-15)×109/升,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加不多,而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几乎没有改变。

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略有减少。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心脏:妊娠期由于子宫增大,膈肌升高,导致心脏向左、向上、向前移位,更贴近胸壁,心尖部左移和心浊音界扩大。心脏容量从妊娠早期至妊娠末期约增加10%,心率每分钟约增加10-15次,以适应妊娠的需要。心脏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曲,加之血流量增加及血流速度加快,多数孕妇的心尖区及肺动脉区可听到各柔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心电图因心脏左移出现轴左偏,心音图多有第一心音分裂。

(二)、心搏量:增加对维持胎儿生长发育极为重要。自孕10周开始,心搏量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高峰。左侧卧位测量心搏量可比非孕时增加30%,每次心搏量平均约为80毫升,此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孕妇心搏量对活动的反应比未孕妇女明显。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搏量显著增加。

(三)、血压:正常孕期收缩压多无明显改变,由于子宫-胎盘循环形成动、静脉搏短路,外周血管扩张,血液稀释,孕中期后舒张压稍有下降,脉压差增加,孕晚期血压可稍有增加,但收缩压的增加一般不超过30毫米汞柱,舒张压增加不超过15毫米汞柱。此外,孕妇的体位也会影响血压,坐位时的血压高于仰卧位。

(四)、静脉压:妊娠期由于盆腔注入下腔静脉血流量增多,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血回流受阻,致使下肢静脉压明显增高。孕期静脉扩张可出现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及痔。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出现下肢水肿。孕妇若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可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搏量随之减少,使血压下降,称为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故孕期应经常侧卧,特别是孕晚期,以解除子宫对下腔静脉压迫,改善静脉回流。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