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孕前须知:血型与受孕的关系
更新时间:2013-06-18 20:05:18

很少有人会把血型和受孕难易连接在一起,其实,不是我们太八卦,而有科学证实,血型的不同真的可以影响到受孕难易程度。例如O型血女性可能分泌出更多的“卵泡刺激素”,而这一激素会抑制卵巢排卵。下面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吧。

A型血女性比O型血更容易怀孕

根据美国科学家联合展开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其他血型女性,O型血的女性不易受孕,A型血最容易怀孕成功。研究结果发现,在560名平均年龄35岁以下的女性中,O型血女性比其他血型女性受孕几率低,受孕几率最高的群体为A型血女性。

专家解读,O型血女性可能分泌出更多的“卵泡刺激素”,而这一激素会抑制卵巢排卵。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O型血女性比A型血女性分泌出的“卵泡刺激素”多一倍以上。不同血型女性“卵泡刺激素”分泌量不同可能由基因决定。

同时,该研究指出,女性在30-40岁时,卵巢排卵量会降低,此时,“卵泡刺激素”分泌越多,卵巢越不易排卵。因此,30-40岁的O型血女性不孕的机率增加。而A型血女性因为“卵泡刺激素”分泌少而大大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出现。虽然说血型对受孕难易程度的影响是件有趣的研究,但是这个结果依然有待证实。前文提及O型血女性之所以难受孕,专家们推断的原因是因其激素含量与其他血型的有区别,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卵泡刺激素”。这个激素到底是个啥东东呢?她对女性受孕有什么影响?

卵泡刺激素是个啥东东?

大家可能会对卵泡刺激素感到疑惑,那么卵泡刺激素是什么东西呢?卵泡刺激素,如果大家的孕前检查做了“性激素六项”,那么比较熟悉这个名字,它的英文简写为FSH。它是一种促性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是好兄弟,两人一起促进雌激素分泌,从而促进卵泡发育成熟。通俗点讲,就类似一种催熟剂。

我们当然知道,正常情况下女人的每次排卵都需要一个成熟的“优势卵泡”。每次月经开始后,我们的垂体就会分泌这个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它们一起刺激卵巢分泌雌激素,使卵泡成熟。卵泡刺激素(血)的标准值:正常女性的FSH为5~40 mIU/ml,一般在青春期前会小于5 mIU/ml,绝经后则会大于40 mIU/ml。血卵泡刺激素的浓度也是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的,在排卵前期为1.5~10 mIU/ml,在排卵期为8~20 mIU/ml,在排卵后期为2~10 mIU/ml。

卵泡刺激素对受孕有什么影响?

可能许多姐妹就会天真地想了,卵泡刺激素能促进卵泡成熟,那一定是越多越好啦,怎么专家们说O型血女人的这个激素分泌得多反而不容易怀孕呢?给大家科普一下,我们的脑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后,会经由血液循环到达卵巢,刺激卵泡生长。通常都是在月经周期的第2-3天开始分泌,脉冲式释放,大约每分钟出现一次分泌峰值,刺激卵泡生长,分泌雌激素,然后再分泌更多的卵泡刺激素,再刺激颗粒细胞,使得雌激素的分泌持续增加,如此循环,最终达到排卵前的峰值,启动黄体生成素的分泌,触发排卵。

当雌激素到达峰值的时候,就会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于是卵泡刺激素的水平又逐渐降低,直到下一个月经周期再开始循环。虽然卵泡刺激素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但是这个值并非越高越好。如果在检测时发现卵泡刺激素增高,可能就意味着雌激素分泌不足,一定程度反映了卵巢的储备功能降低。众所周知,卵巢功能低,也确实会影响怀孕。比如如果血液中卵泡刺激素的浓度超过了40 mIU/ml,就可能是卵巢早衰了,就算用促排卵药也无济于事。

O型血女性最难怀孕?

其实O型血女性体内会分泌更多的“卵泡刺激素”的说法并未经科学证实,现有结论只是根据概率观察而做的推论。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激素分泌的情况也不相同的。血型与激素分泌的关系到也仍在被研究中。究竟影响有多大,我们也不好下结论。所以,O型血女性是否难以怀孕,也不可单凭这个就妄下判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如果你检测到卵泡刺激素的浓度值高于参考值,则需要引起警惕;如果血清中FSH的浓度高于40 mIU/ml,就确实会影响怀孕了。

FSH偏高怎么办?

卵泡刺激素的浓度值是衡量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如果通过检测,你的FSH高于正常值范围的上限,那么就要当心是卵巢功能下降导致的;如果FSH高于上限,并且持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同时LH也偏高,而且雌激素水平偏低,那么就是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到后期的表现,可能会被诊断为卵巢功能衰竭。

温馨提示:女性朋友们平时要多呵护自己的卵巢,注意每年的体检。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少吸烟少酗酒,不要熬夜,作息有规律,多吃天然的、有营养的食物,饮食要均衡。

O型血怀孕妈妈要重视血型检查

O型血孕妈妈要重视血型检查 在门诊检验科经常会看到孕妈妈们来抽血做检查,其中一项常备规的是查血型,对此很多孕妈妈们觉得没必要,然而这项检查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避免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溶血。

在门诊检验科经常会看到孕妈妈们来抽血做检查,其中一项常备规的是查血型,对此很多孕妈妈们觉得没必要,然而这项检查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避免因母婴血型不合而导致的胎儿或新生儿溶血。

O型血妈妈要留心

母婴血型不合最常见的是母亲的血型是O型,婴儿是A型或B型。这种母子ABO血型不合在妊娠中并不少见,约占20%。

此外,母婴血型不合还有RH型,当母亲血型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时,母亲可因RH致敏产生抗体,此抗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引起溶血。

据了解,因为孕妇和胎儿之间血型不合而发生的溶血性疾病,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胎儿体内的红细胞被凝集、破坏,是引起胎儿或新生儿溶血的重要原因。

血型不合可能会流产

母亲和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合,是引发孕妇习惯性流产的一个原因。如果孕妇没留意,即使胎儿保住,也可能因为溶血所产生的大量胆红素进入脑细胞,引起新生儿中枢神经细胞的中毒性病变,即使幸存也会影响病儿的智力发育和运动能力。

有严重溶血症的新生儿,会出现逐渐加重的黄疸、贫血、精神萎靡、不吃奶、呕吐等症状,有的甚至会发生惊厥、抽搐,医学上称为核黄疸,严重者可于发病后3——5日内死亡。发生核黄疸时,经过救治幸存的宝宝也多数遗留智力和运动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当然,最终发生新生儿溶血的也很少,仅占这类孕妇的1/150,而且症状大多数都很轻,以至于常常被家长忽视。其中只有约1/5的婴儿可能会发生黄疸,其症状也比Rh溶血病要轻得多。

附:父母血型酿造宝宝溶血

大家通常知道,如果输血时血型不合,两种血型就会在体内“战斗”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在输血前必须做血型鉴定。同样,如果母亲与孩子的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宝宝的身体,从而使“战场”转移到宝宝的身体里,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一项统计显示,在所有分娩中大概有20%-30%的几率会出现母婴血型不合,即这些母亲分娩出的孩子都有可能患上新生儿溶血病。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只有不到一成的父母会到医院做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查,来使孩子远离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夫妻血型不合造成的,夫妻血型不合现象很普遍,所以新生儿溶血病也很常见,浙江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每月基本上都会收治20-30名溶血宝宝。虽然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约占母婴血型不合的10%,但有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然而,在浙江省血液中心的检测部门每个星期只有五六对夫妇前来做产前血型检查,相比庞大的生育群体,这个数字少得可怜。

溶血宝宝易得贫血和黄疸

据了解,溶血病的症状有轻有重。在正常的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开始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黄疸,妈妈会发现孩子的头面部或者胸腹部会出现柠檬黄一样的颜色;到了4-6天的时候黄疸更加厉害,出现一个小高峰;大约出生后10天左右黄色就逐渐消退,恢复正常,因为婴儿体内来自母亲的抗体每天在消耗,所以症状会逐渐好转。如果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黄疸,进展迅速,甚至发展到全身,颜色由浅黄变成金黄色、橘黄,这个时候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当溶血比较严重时,孩子会出现贫血,甚至“核黄疸”即胆红素脑病,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一种名为胆红素的物质进入了大脑后,引起手足残疾、视力障碍、耳聋、牙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这是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溶血时除了黄疸外,还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如不及时处理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

不过年轻的爸妈们也不用太担心,一般情况下ABO血型溶血症状很轻,孩子出生后大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只要及时进行蓝光照射和药物治疗,孩子病情都可以缓解,即使是严重的Rh溶血病,若及时进行换血,绝大多数宝宝也都能转危为安。另外,并不是宝宝患黄疸就说明有溶血病。浙医妇院吴明远主任说,一般新生宝宝中有80%左右可能发生黄疸,而其中只有小部分是因为溶血引起的。同样,溶血宝宝也不一定就会有上述症状,有些孩子直到长大成人后才发现自己与爸妈的血型是不相同的。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