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幼小衔接这个门槛怎么跨?
更新时间:2013-07-30 17:27:18

摘要: 幼小衔接这个门槛怎么跨?, 乐乐,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在她心里,小学是“一个比幼儿园大得多的地方,能背上书包学本领;能与大姐姐、大哥哥一起玩耍,交更多朋友”,同时,“教室里要有地毯、墙壁上要有画,学校里..

乐乐,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在她心里,小学是“一个比幼儿园大得多的地方,能背上书包学本领;能与大姐姐、大哥哥一起玩耍,交更多朋友”,同时,“教室里要有地毯、墙壁上要有画,学校里可以做很多像‘蚂蚁挖洞’这样的实验……”

几天前,在上城区社区学院组织的“有效衔接”主题沙龙上,乐乐的遐想连篇,让现场的家长哈哈大笑。

孩子希望快乐,家长却想得更深,他们最关心的是:“幼小衔接如何有效?中小衔接有没具体的操作方法?”

幼小衔接——能力与意识的衔接

小学,是人生的起跑点。怎样帮助孩子迈好这一步?在上城区行知学前教育集团的“幼小衔接”主题沙龙上,家长们很着急:

“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可我的孩子成天只知道看动画、玩奥特曼,上学后能适应吗?”

“孩子坐不住啊,这种状态怎能上40分钟的一节课?”

还有性急的家长,已经在给孩子报名上培训班,提前学习一年级课程了。

专家说,别着急。在社区学院有效衔接系列活动中,或许你能从中找到答案。

问题一:“幼小衔接”些什么

“其实,这时候家长更要关注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 在清波学前教育集团的“家长讲堂”上,李爱敏老师说,良好的习惯培养,才是孩子走向小学生活的衔接内容和成功“阶梯”。

社区学院学前教育部曾对幼儿园大班孩子做过调查,其中孩子对上了小学以后最担心的事情是:一,上课时我想小便怎么办?二,我有事找不到老师怎么办?

与其忙着为孩子“衔接”小学课程,不如先了解、抚慰孩子的内心情感,帮助他平稳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

从孩子的入学愿望、学习兴趣、生活能力、行为习惯和交往能力五方面入手,让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拥有良好心理状态,这也是“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

问题二:家长该做些什么

头尾是马,中间是鱼,这是一幅什么画?有的孩子说,我不知道;有的孩子说,是鱼或是马;有的孩子问老师:你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这是一道民办小学招生摸底的测试题,这幅“两不像”的画考验孩子的质疑能力,也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最看重的‘准小学生’的三种能力。”在行知学前教育集团一年一度的“省亲会”上,张群园长建议家长:这个时候,家长要花些功夫,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尽量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整理书包文具,独立穿衣、扣扣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二、每天有十到二十分钟,作为亲子阅读时间,引导孩子专心地看书、写字、画画,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三、进行鼓励教育,可以用一些正面的语言告诉他:“你长大了,要上小学了!你一定能学好!”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而不是心怀恐惧。

问题三: 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

在行知学前教育集团的座谈会上,一位家长带来了自己的笔记:拼音要会40个;古诗词掌握100首,哪些名篇要背要会认,老师一点就能读出来……这位家长说,孩子要进名校,这点功课是应该做的。

“经常有家长来提意见,问我们能不能在幼儿园就开设识字课、算术课?”张园长无奈地说。

“有个小男孩在幼儿园时很聪明。可是上了小学,上课经常不听讲。老师问他,他说,我幼儿园时家教已经教过了,跟你上得一模一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早学”的孩子,成绩并不理想——提前学习,让孩子在真正开始学习的时候,却失去了兴趣。

当然,如果孩子爱识字、写字,那最好了。家长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冰箱上的字,零食的名称,动画片里的字幕等等,都可以拿来进行指点,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学习的欲望。

中小衔接——从“他律”到“自律”的衔接

“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初中、小学教育之间未能很好衔接的状态。小学学习节奏相对较慢,教学中知识展开的过程比较充分,集体的互动比较频繁;而中学生的学习节奏要快得多,知识的展开具有较强的跳跃性。

为了使即将毕业的小学生能顺利完成过渡,上城区杭六中和江城中学都设立了“中预班”——小学六年级学生到初中上课,提前体验初中校园的氛围。清河中学、惠兴中学等也举办了一系列长期有效的衔接项目,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项海刚认为,这些中小学过渡期的衔接经验值得推广。

亮点一:中学预科班让中小衔接很自然

王沁是抚宁巷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但她却在江城中学上课。

江城中学的林校长告诉记者,他们的“中预班”自有特色:六年级语数两门主课的老师以及班主任不变,延续小学的课堂氛围,而科学、英语两门学科,则由中学老师提早介入,渗透初中知识。为此他们还为“中预班”学生特地编写了一套衔接课本。中学、小学的课程和老师,就这样自然地融合起来。

从2007年开始,“中预班”已经开办了两期。孩子们对中学的想像不再是“下课后教室、走廊都静悄悄地,让人好有压力”,而是“欢声笑语依旧在”。同时,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也在慢慢“演变”:更注重课堂笔记、更重视课前预习,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在初中老师的管理下、在完全不同的上课风格的体会过程中,孩子们长大了,日渐独立,说到“责任感、使命感”这些字眼,也不再陌生了。

亮点二:一条舍不得删掉的短信

“中小衔接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衔接,更是一场精神上的爱心衔接。” 上周六,在社区学院和清河中学组织的“家长面对面”交流会上,一位家长深有感慨地说,富有爱心的老师能让所有的衔接无缝化。

交流会邀请了现在就读学军中学和杭二中的部分学生回母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传授“中小衔接”经验。席间,这位家长说了一个小故事——四年前,我的同事给我看他的手机短信,同事说,他一直舍不得删掉。短信是清河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发来的,内容大致是:孩子最近心情不好,是不是和家长闹矛盾了?时间是凌晨12点多。“这么晚了,老师还在为学生的情绪操心,我们做父母的都自愧不如啊”——当时,我的同事说了这样一句话。

正是这条舍不得删掉的短信,让这位家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清河中学。三年后,这位家长没后悔——他的孩子不仅成绩优秀,而且自信、阳光,参加市里的足球比赛,年年得奖。

亮点三: 中学老师“卧底”小学

上城区惠兴中学沈国强副校长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老师想把班上的孩子带到10层楼这样的境界,得有一个前提:老师要知道,孩子现在究竟在哪一层楼上?只有找到“楼层”,才能谈“上楼”。

半年前,惠兴中学派了一名老师到杭师附小“支援”一年。老师姓傅,教小学六年级英语;半年后,傅老师班上有名家长和沈校长开玩笑:你们是故意派傅老师去小学卧底的吧?不然,怎么有那么多喜欢傅老师的孩子想跟着她一起到惠兴中学啊?

“中小衔接不是绳子两头拴起来就衔接好了,它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入微的工程,当初学校派傅老师去小学,就是为了摸清楚孩子所在的‘楼层’,到了中学阶段,就可以对症下药,做好行之有效的衔接。”

类似这样的“捆绑式初小衔接”,上城区的江城中学和宗文小营实验学校也在实施——两个学校的两位老师同上一堂课,中小语文同台展示,小学和中学的差别,孩子们有了直观的感受。

个案追访——

从电脑游戏中悟出的择校观

选好学校不如选对学校。孩子爱玩电脑游戏,父亲却从中悟出了这样的“择校秘诀”。

现在的孩子大多被电脑游戏所吸引。这位姓秦的父亲说:电脑游戏有两大特性:一,玩游戏就像在历险,你能主宰主人公的成败和命运,每通过一关,就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成就感。二,游戏具有挑战性。从第一关到最后一关,难度层层递进,有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就会沉迷在这种无限的挑战中。

“我认为,一所好学校最重要的是能给孩子成就感,让孩子充满强烈的挑战欲望。”秦爸爸的儿子读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综合素质不错。“如果送到热门的重点中学,孩子可能整天忙于功课,而成绩并不突出,那么他可能会感到无比煎熬,生活会慢慢失去光亮。”

在不久前举行的杭六中“有效衔接”讲座上,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项海刚也举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对双胞胎女孩,小学毕业后,一个上了民办初中,一个去了公办初中。三年后,她们同时考进杭二中。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她们的父母却发现,在公办中学就读的女孩充满阳光、自信,原来初中时她得到了很多锻炼能力的机会。而在民办初中就读的女儿,因为学业压力大,成绩一直处于中游,整天埋头于功课之中,虽然考上了重高,性格却变得内向、胆小,不太爱与人交往,让她们的母亲十分担忧。

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孩子独一无二的“名校”。项海刚说。

相关报道:幼小衔接中的注意力大练兵

情感适应 幼小衔接第一步

幼小衔接 孩子准备好了吗

幼小衔接“陪读”一学期

“幼小衔接”如何度过?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