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资讯
医生资讯
健康问答
医院查找
疾病百科
天气
网站导航
排卵药 能提高双胞胎机率?
更新时间:2013-08-02 13:57:04

前段时间传的沸沸扬扬的新闻,据说香港女明星梁洛施为了给香港巨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生的一对双胞胎竟是“偷吃”排卵药。虽然梁洛施到最后不能母凭子贵如愿入主东宫,但却给很多梦想怀双胞胎的女性带来了希望。那么,排卵药真的能增加双胞胎机率吗?

事实真的如此吗?未必。

理论上,促排卵药可使两个卵巢同时排卵

促排卵药可使两个卵巢同时排卵,但排卵多,就一定能增加怀双胞胎的几率吗?那可不一定。

1、自然怀上生双胞胎几率低

女性一般都有两个卵巢,一个卵巢排卵时,另一个卵巢处于关闭状态,两个卵巢同时都排卵的机会极少,而且一个月通常只排一个卵子。所以孕妇中少见双胞胎,自然怀孕双胞胎主要来自于遗传,几率大约为1.5%,3胞胎和4胞胎的几率更小,只有10万分之一到20万分之一。

2、看似提高双胞胎几率,关键看“精子”

正常女性一次一般排出一个卵子,促排卵药会增加女性排卵的数量,所以在理论上来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怀多胞胎的机率。但大家都知道,受孕不只是卵子的事,精子先生是关键,通过促排卵药刺激排卵,会使得精子进入输卵管更难。毕竟,是药三分毒,卵子变多了,可精子能不能成功找到她,还不一定呢!

医生慎重警告:促排卵药理论上可能增加怀上双胞胎的几率,但同时会使怀孕的危险性大幅提高,甚至令胎儿有畸形的危险!

实际上,促排卵药并非一胎抱俩的“灵丹妙药”

“是药三分毒”, 促排卵药是处方药,原是为一些无法自然排卵的女性患者而研制,在没有医生监护的情况下服用是非常危险的,它有着不容忽视的副作用。

副作用1:打乱女性排卵规律

卵巢的寿命与生俱来,卵泡的数量也早已确定,不会因为任何因素再生。女性一生中,一般只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并排卵。

正常女性一个月一般排出1个卵泡,当体内的卵泡都排完之后,卵巢的功能也就开始退化了。如果一个月排3个,可能30多岁就要面临卵泡枯竭,更年期就提前来到了。

副作用2:造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

人为地促使卵巢多排卵,正常人体是很难承受这种变化的,容易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如头晕、恶心、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截肢、休克。这对孕妇和胎儿都是非常危险的。

副作用3:增加胎儿发育畸形的几率

这是孕妈最担心的不良后果,正常胎儿的体重一般在2500克以上,而一半以上的双胞胎都在2500克以下,甚至有的多胞胎婴儿体重只有几百克。低体重的婴儿在以后的发育中,出现脑瘫、智障的可能性都会加大。

另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新研究显示,怀孕前服用促排卵药的女性,所生孩子患白血病的风险可能增加一倍以上。该研究共有2445名法国儿童和他们的母亲参与研究,其中有764名儿童被诊断患有白血病。实际上,在使用促排卵药物以后,不仅白血病的比率会有一定增加,发生其他缺陷的比率也会增加。

哪类人需要服用促排卵药?

对于可以正常怀孕的女性,服用促排卵药其实是没有必要而且是危险的。促排卵药作为一种临床药物,原是用于治疗不孕症的,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下丘脑障碍: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前者包括特发性间脑性无月经、功能性高催乳素血症、心因性无月经、神经性厌食症;后者包括间脑部肿瘤,头部外伤后,脑炎后。

2、垂体功能障碍:垂体腺瘤,结核或梅毒肉芽肿,席汉综合征。

3、卵巢功能障碍:包括卵巢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前者包括特纳症候群等。后者包括卵巢器质性损害、卵巢早衰等,比如肿瘤、炎症等造成的卵巢功能损害。

促排卵药虽有可能给育龄女性带来怀双胞胎的圆梦机会,但同时也有着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高风险指数。所以,服用促排卵药真得慎之又慎哦!

  • 美丽孕期
  • 怀孕手册
  • 育儿宝典
  • 早期教育
  • 母婴用品
  • 女性保健
  • 产前产后
  • 宫外孕
  • 孕产名词
  • 怀孕症状
  • 优生优育
  • 避孕手册
  • 流产常识
  • 怀孕准备
  • 不孕不育
  • 新生儿
  • 婴儿期
  • 幼儿期
  • 学龄前
  • 智力开发
  • 行为习惯
  • 家庭教育
  • 幼儿入园
  • 婴儿营养
  • 奶粉
  • 孕妇用品
  • 婴儿用品
健康导航
疾病
医生
中医
男性
孕育
资讯
美容
减肥
医院
女性
老人
饮食
症状
检查
问答
体检
急救
护理
健康
温馨提示
进入夏季是中暑、热中风、肩周炎、水中毒、肠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腹泻、消化不良的高发季节,广大网民要高度重视做好这些疾病的预防,网民如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Copyright © 2000-2017 jiankang4.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电话: 邮箱: